第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工业化、商品化和城镇化。
第三,增加财政收入,为国家创汇创收。
第四,造就了一批勇于开拓、善于进取的民营企业家,培养锻炼了,支有技术、懂经营的管理人员队伍
第五,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形成,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
第六,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不少人自己富了不忘国家,不忘社会,积极参加“希望工程”、“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
新的社会阶层呈现快速发展和日趋活跃的态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随着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队伍必将进一步扩大。
当然,我们说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并不是否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这是不容置疑、不能动摇的。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不少人正是从上述各种群体中分化出来的,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他们之间尽管个人财产多寡不同,但并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参与者,是经济增长的推动者,是自主创新的促进者和社会事业的践行者,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内部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在少数人中还存在着某些缺点、错误、甚至严重的不法行为。如,偷税漏税、制假贩假、克扣员工工资、腐蚀领导干部、败坏社会风气等。还有少部分人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存在着模糊、甚至错误认识。因此,中央强调指出,既要充分肯定和发挥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作用,又要加强教育引导,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我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贯实行着平等、团结、互助和区域自治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政策,使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一个和睦温暖的大家庭之中。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们党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是我们党长期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落实,民族工作全面加强,各族人民大团结更加巩固。邓小平根据建国后我国各民族内部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提出我国各族人民己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关系;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已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
建国近六十年的历史表明,我过已经实现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正如毛泽东所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我国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对保卫国家边疆安全,发展同邻国的友好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各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经济文化落后;汉族地区人口众多,经济、科学文化比较发达。把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而且对于推动全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是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民族大团结,就没有社会主义祖国的稳定和繁荣。
加强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